圓環-1   

味道有其傳承的意義。小時候,跟阿公和阿嬤坐了好久的公車到圓環,第一次來到圓環的入口,看著人聲頂沸熱鬧氣氛,空氣中飄散著四溢的香味,小孩的我不禁睜大眼睛,想要將這個魔幻世界,用力看個夠,阿公牽著我的手,低頭對我說:「要記得這個味道,這就是台灣的味道。」,站在一旁的阿嬤咯咯笑了起來。

圓環有各式各樣的攤販,不大的料理台上煮著2-3鍋冒著香氣的食物,有湯、有肉噪、還有不知名的熱鍋,店門口通常有一位很會招呼客人的店員,用著極為熱情又熟練的語調念著店裡的招牌菜,在不大的空間幫剛到的客人喬位子,一邊跟客人討論起菜單。

和阿公、阿嬤才坐定沒多久,熱騰騰的魚翅赤肉羹,帶著香氣的魯肉飯,緊接著端上桌,煮的粒粒分明又透亮的米飯,淋上肉燥,米飯被肉燥的油脂包覆,更是晶瑩剃透,將米飯及肉燥充份攪拌,就是無人能擋的美味誘惑,扒飯的筷子想停都停不下來,連阿嬤口中的「他枯夯」(配飯的醬菜黃蘿蔔(たくあん))也一掃而空。

建成圓環  

阿公和阿嬤又帶著我去吃他們口中「一級棒」的「蚵仔煎」,坐在可以看到老闆煎「蚵仔煎」的位子,目瞪口呆看著他神乎奇技的演出,單手打蛋也就算了,火速將一整個大煎盤上的蛋液抺平,加上大把青菜後,分成好幾等份的小塊,快速的盛盤,澆上帶著紅色的醬料後,將盤子疊滿雙手臂,腳步不停歇的穿梭桌子間分送客人。

這不是一般的蚵仔煎蛋,外層煎的焦香,內層的蛋十分軟嫩,青菜仍保有原來的青脆與鮮甜,重點是紅色的醬料,除了提味增香,還有畫龍點睛之妙,將蚵仔、蛋汁及青菜融為一體,不再各唱各的調,而是一盤特別美味的料理,名字叫「蚵仔煎」。

阿公和阿嬤看著我將食物塞滿口,心滿意足的在一旁笑的很開心,還記得那天下午要離開圓環前,阿公還特別說:「好吃吧!!我們下次再來。」。當時對著阿公猛點頭的力道,現在還記得,心裡渴望阿公要記得實現諾言,「下次再來!!」。

圓環-2  

圓環是「庶民的美食天堂」,小吃來自四面八方,店家利用簡單、隨手可得的食材,將食物的口感發揮的淋漓盡致,不是什麼精緻大菜,卻有滿滿的在地味道;「庶民」的美食天堂當然有其庶民的面像,用餐環境不是五星級,在有點狹小的桌上,和陌生人比肩而坐的感覺更奇妙,有時,會探頭詢問一下對方正在吃那道菜的口感,有時,會請對方幫忙遞一下辣椒,腳上踩的,不知是那個世紀的泥巴地,這就是「圓環」,這就是庶民的美食天堂。每個人都消費的起的「天堂」,只要花少少的錢,就能享受超級精彩的食物演繹,想吃什麼菜就點什麼菜,這是自由自在、毫無負擔的地方,這就是「圓環」。

後來,不知和阿公、阿嬤又去了幾次的圓環,很喜歡圓環店家此起彼落的招呼聲,也很喜歡泥巴地特殊的觸感,圓環,被阿公認可的美味天堂,承載我們一家三代對美食的記憶。阿公過逝後,就沒有人三不五時找我去圓環吃小吃,久了,就將圓環封存在記憶的角落,只有在圓環上新聞時,才會想起這個被阿公認可的美食天堂。

有一年冬末,和媽媽從後火車站搭車到桃園看外公,年事己高的外公儘管身體仍硬朗,記憶己不復以往,不停責罵老媽:「上課時間,為什麼帶著小孩亂跑?」,他不知還停留在民國那一年,他口中的「小孩」已經在上班了。從桃園回台北,天空黑黑的飄著毛毛雨,和媽媽二人一前一後,懷著落寞的心情走在後火車站。

圓環-3  

媽媽撐著傘走在前頭,走著走著回頭問:「到圓環吃碗麻油雞在回家?」,看著不遠處屋頂塌陷,敗壞不堪的圓環,心裡湧起一股不安的感覺,直覺走向前牽住老媽的手;走進圓環,看見眼前的斷垣殘壁,天真的以為用力揉揉雙眼,過往忙個不停的店家、磨肩擦踵的人潮、空氣中四溢的香氣,就會回來,但,現實的冷酷絕對沒有轉寰的空間,這也是我最後一次到圓環。

依台灣政治人物的行事風格,最後,圓環當然逃不過拆除、重建的魔手。這些喜歡便宜行事的人永遠不會知道,當年阿公除了和我分享美食,也希望我的味蕾記住食物的味道,一種他打從心裡認可的味道,是我們家傳承的味道。

每個人吃到好吃的食物都會想:「下次要帶爸媽(小孩/孫子)來。」,或是,立刻問人家:「在那買?」,正因為把所愛的人放在心上,想跟他們分享生命中所有的美好,所以,我們會帶著他們不遠千里只是為了一碗魯肉飯,只為了一盤蚵仔煎,希望他們享受吃魯肉飯的滿足,希望他們喜歡魯肉飯的味道,這樣過程中,食物、味道的美好早就自動轉化為「愛的記憶」。

愛的記憶會一代一代的傳承,就如同第一次和阿公站在圓環門口,阿公告訴我的話:「要記得這個味道,這就是台灣的味道。」,永遠也不會忘記,阿公告訴我台灣的味道,是什麼味道。

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ana 的頭像
    Nana

    娜娜小姐的會客室

    Na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