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,是人類在現實中所製造的虛幻夢境,觀眾可以籍由影像,追隨導演的腳步,暫時逃離現實生活,在黑漆漆戲院,回到過去,走入未來,體驗人生悲歡離合,戰爭無情,殘忍屠殺,或是神遊外太空,與機器人談個戀愛。電影的世界沒有疆界,沒有語言隔閡,想像力越豐富越能吸引觀眾。
電影可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,帶著觀眾重回歷史現場,是相當吃力不討好的片子。首先,必須動員龐大的演員陣容,要重建那個年代生活場景,不僅一草一本要回到當時的顏色,連演員的穿著服飾,都必須耗時費事的考究,才談的上還原現場。
僅是在硬體上回到過去是不夠的,還要透過演員們的表情、互動、台詞,才能將課本上枯澀的文字,轉化成當下所處的心情,引領觀眾入戲,錯亂以為搭上小叮噹的時光機,回到過去。
耗費如此大的力氣,觀眾也不見得願意埋單,描述歷史事件,往往涉及說故事者站的立場,人的生活經驗及教育背景,限制人的眼光,所以會產生所謂的「立場」,能不能公平客觀不帶偏頗,歷史電影才富有可看性。畢竟,觀眾的心裡有一把尺,他們知道如何看待歷史,導演惟有態度開放,不把觀眾當白痴,別妄下結論,電影才有市場性可言。
要考究,要動員,還不能妄下結論,聽起來就不是什麼好差事,一般電影隨便拍拍,觀眾頂多覺得上當,罵幾句三字經,算是遇到詐騙集團,被騙了小錢,就認了。歷史片可不是這麼一回事,可能會被恥笑多年,只要大家聊起這個歷史事件,就會把片子拿出來虧一虧、笑一笑,因此,台灣電影從業者也算有自知之明,從來不敢隨便亂碰歷史類型的片子。
造成如此的狀況,教育必須負起全責,台灣歷史教育向來不會建立學生正確思考,長久以來都是填鴨式一面倒觀點,歷史課是思想改革課程,所以學生一向不敢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,一則怕有違師長的意思,一則怕不必要的爭論。
台灣電影於是藏身於小情小愛的世界,導演就算得罪觀眾,也不至於得罪金主斷了自己的後路,在不得罪人,進可攻退可守的情況下,台灣人觀眾沒的選擇,似乎只能看愛情片囉!!
台灣成為集體失憶的小島,課本上探論台灣歷史,通常2到3行帶過,多則半頁,台灣歷史幾乎是空白。於是,當有一個導演誓言要拍一部台灣歷史片,所有人直覺反應是,這個人要不是瘋了,就是錢太多,拿自己的身家來豪賭。
小魏豪賭的原因是什麼?他到底是想贏什麼?錢嗎??「霧社事件」能從觀眾口袋掏出多少錢?如果不是錢又是什麼?名氣嗎?小魏在台灣,也算是赫赫有名,成天跑時尚趴應該也可以。如果不是錢也不是名,小魏到底在想什麼?還是他根本瘋了?
小魏的企圖很明顯,他想為霧社事件留下些什麼,他無力改寫國高中的歷史課本,也不可能走入學校教歷史,他想要告訴觀眾,看歷史可以有不同的觀點,也想讓觀眾知道,在台灣的高山上,曾經存在一個族群,他們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外辱,這場悲劇死傷慘重,他們幾乎滅族,然而,不惜生命保護族群信仰者,固然可歌可泣,但是,活下來的人更是忍辱負重。
這座小小的島上,曾經有這樣一件不惜生命的故事,這個故事是這個島的一部分,我們不應該刻意的遺忘,也不應該避開不談,只有正視曾經發生過的大小事,島上的所有居民才能學會,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歷史,會得到不同的結論,多元化的社會,應該學會尊重每個人的觀點,尊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,知道相互尊重,才是走向和諧的力量。
戲院燈光大亮,觀眾魚貫離開,眼前所見,是穿著打扮時髦的現代社會,過去2小時經歷的一切,不過是稍緃即逝的影像。小魏想告訴觀眾,「過去」是如假包換的存在,觀眾走入霧社街,看著當年的一景一物,1930年10月27日,公學校是真的經歷驚悚砍殺,歷史是真實存在。
「霧社事件」經過小魏多年努力,不再是課本上短短幾行字,而成為活生生的記印,用力的印在台灣的歷史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