房屋是家人生活共同的記憶,在屋中有限的空間裡,累積家人長達數十年的點點滴滴,生活在屋中的人會消失,留在房子裡的曾經,卻被忠實的紀錄下來,所以房屋除了具備生活的功能外,也保存動態生活文化。
人類因為生活形態及地理環境的不同,房子空間的運用也有所不同,以傳統的日式建築來說,多為街屋形態,屋形狹長,為考量採光,所以在空間的運用上,迥異於四合院或是洋房,另一層面的考量,是日本地狹人稠,除高官巨賈外,無法將室內空間作明顯功能上的區隔,以起居室為例,必須兼具客廳、餐廳、休閒室,甚至客房等多項功能。
由於四季分明的氣候,日本人特別注重居住環境與自然的融合,以便在家也能感受四季變化,即使人居住的空間已十分狹小,仍不忘將家中的一隅留給花草,所以走進日式房屋,首先映入眼簾是花草扶疏的院子,越老的宅子,越是古木參天,因為前院常是賓客往來的必經之地,主人就特別注意一草一木的生長狀況,整體的造景也不能隨便大意,免得有失主人的格調。
進入屋內,就是玄關,小小的玄關是室內及戶外的連接之處,日本人對於「裡」與「外」有著分明的概念,主要起源自幕府時代,武士在外佩著長劍,進到室內應該卸下武器,以示對主人的尊重,也代表著屋內是偃兵息鼓之處。時至今日,現代人已不再帶刀劍,但進到玄關,仍要脫下帽子,換上室內拖鞋,表示禮貌恭敬的進入主人空間。
再來,客廳是一家人的活動重心,也是家人聚集交流之處。日本人的客廳沒有沙發,仍習慣盤腿席地而坐,這在空間的運用上,較具有彈性,傢俱也有別於西式沙發及茶几占據大半空間,和式傢俱則以多功能好收藏為主。
以日本茶几來說,冬天時,天氣寒冷,就出現「暖被桌」這種兼具取暖功能的茶几,不但有暖爐及棉被,還有茶几的功能,在酷寒下雪的冬日,暖被桌成為罪惡的淵藪(交響情人夢千秋真一對暖被桌的評論),因為窩在暖被桌裡會讓人動也不想動,懶散的忘了正事。到了夏天,暖被桌收納方便,不占空間,符合日本人對空間及傢俱多樣性功能的需求。
街屋內部狹長的格局,可利用的空間為長方形,無論隔間技巧再高明,不可避免會有迴廊,迴廊具有隔間的功能,空間因而產生清楚的劃分,家人作息上互相保有隱私不會相互干擾。
日式建築中最有趣也最特別,應該是屋後的長廊,那是許多日劇,婆媳大戰的主要戰場,穿著和服的嚴厲婆婆常無理刁難新嫁娘,要求媳婦跪地用抺布將長廊擦的波亮,媳婦知道居於下風,心不甘情不願地擦著,心裡一邊os:「老太婆,這間房子要落到我手中,第一件事就是拆掉重建。」。
長廊,日式建築中獨有的空間,一般是在屋後,介於屋子與後院之間,坐在長廊上,看著後院花草,感受空氣中溫度的變化,才會記得地球每天都轉動著。春天時,坐在長廊上喝茶賞著花,漸漸回暖的氣候,可以看到新生萬物。夏天時,坐在長廊上吃西瓜吹著晚風,一天的暑氣全消。秋天時,坐在長廊上,吃著剛烤好的蕃薯,蕭瑟感會爬上心頭。冬天時,坐在長廊上,看著一片白雪靄靄的院子,緊閉門窗,窩在被中比較舒服。
長廊是日本人生活的智慧,建築的巧思,在家中留著一個小小的空間與外面相互連結,讓家除了休息外,還可以看到大地萬物隨著季節運行的軌跡。
有別於前院迎賓的功能,後院則較為居家,通常是女主人晾衣服,晒棉被之處,也是全家人放鬆的戶外空間,所有在花草上的裝點,就比較隨性,具有家中女主人的色彩。
想體會70年前日本人生活空間的安排嗎?不必大費周章飛到日本,記得嗎?台灣有很長一段時間,統治者是日本,日本人在台北的巷弄間,留下許多日式建築,雖然時間更迭,那些老屋子曾經殘破不堪,也易了主,但在有心人士的保護下,日本的空間文化被小心留存下來。
其實,有好長一段時間,住在那些房舍的主人不再是日本人,可以感受一下,房子因為主人不同的生活形態,產生不同的空間概念。就讓時間倒轉,回到70年前,在台北,走入日本人的生活空間,青田76。